亞洲 – 社會:對 2025 年國際移民的思考

亞洲 – 社會:對 2025 年國際移民的思考


 

前羅馬尼亞駐泰國大使 Ioan Voicu 撰寫的地緣政治編年史。

 

「遷徙就像呼吸、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它是生活、自然的一部分。 » — 蓋爾加西亞貝納爾 (Gael García Bernal),墨西哥演員和電影製片人。

 

初步觀察

 

人員流動被認為是當今全球重大變革的核心要素。 《聯合國安全、有序和正常移民全球契約》展示了其在指導國家和集體移民治理方法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遷、疫情後以及加快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等挑戰方面。

 

然而,2025 年的國際移民仍然是一個極其複雜和不斷變化的現象,不斷受到經濟差異、政治不穩定、氣候變遷、人口轉變和技術進步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截至 2025 年初,尚無關於移民工人確切人數的準確全球數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最新估計表明,2019 年全球約有 1.69 億移民工人。出生國以外的國家。

 

同時,矛盾的是,人們對 1990 年 12 月 18 日大會第 45/158 號決議通過的《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的內容缺乏興趣。

 

就本公約而言,「『移工』一詞是指必須在非其國民的國家開展、正在進行或已經開展有報酬活動的人」。這項多邊法律文件共有 93 條,於 2003 年 7 月 1 日生效。西歐或北美尚未批准公約。其他主要接收國,如澳洲、阿拉伯海灣國家、印度和南非尚未批准公約。

基本問題

 

薪資差距和就業機會不佳仍然是移民的主要動力。來自低收入地區的移民繼續前往高收入國家尋求更好的生計。

 

衝突、迫害和治理失敗是移民的重要驅動因素,特別是在中東、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美洲部分地區等地區。

 

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和沙漠化正在使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使環境移民變得越來越重要。

 

南方國家是受影響最嚴重的類別之一。已開發國家的人口老化正在造成勞動力短缺,導致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年輕、熟練和非熟練移民工人的需求。

 

在歐洲,平衡技術移民的需求與日益高漲的反移民情緒之間的困難正在推動政策越來越強調選擇性的、基於技能的移民。

 

美國繼續面臨移民政策的爭論,特別是有關非法移民的爭論。

 

到 2024 年,亞太地區將擁有全球 58% 的人口,是許多國際移民的來源地和目的地地區,世界上約三分之一的移民來自該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移民本質上都是區域內的。在亞太地區,快速的城市化和經濟成長正在吸引該地區的移民,特別是中國、日本和澳洲等國家。

 

移民現象帶來的主要預期挑戰可概括如下:

 

融合進程:確保移民融入東道國社會仍然是一項重大挑戰,而顯著的文化差異和強烈的仇外心理往往阻礙這一進程。

 

非正常移民:人口走私和販運仍然是主要問題,一些國家的限制性移民政策使情況更加複雜。

 

政策協調:全球治理機制,例如全球移民契約,努力平衡國家主權和集體解決方案。

 

農民工的積極貢獻不容忽視。事實上,移民透過匯款和填補勞動市場的缺口,為原籍國和目的地國做出了重大貢獻。移民促進多元文化、創新和思想交流。移民透過補充勞動力來幫助應對目的地國的人口老化問題。

 

未來展望與結論

 

在《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進一步批准之前,氣候移民可能會增加,需要全球框架來解決搬遷和適應問題。

 

各國需要創新政策,以平衡邊境安全與人權和勞動市場需求。加強國際合作對於解決移民的根本原因、確保安全通道並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益至關重要。

 

全球團結與國際移民之間的關係必須在全球範圍內明確認識。實際上,全球團結是指國家、組織和社區共同努力以全面、人道和永續的方式解決移民問題。到 2025 年,移民顯然不僅僅是個別國家面臨的挑戰:它是一種全球現象,需要積極的國際合作來解決其根源、管理其潛在流動並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益。

 

移民往往是由超越國界的特定條件所驅動的。因此,全球協調因應措施必須關注此現象的主要根源,例如:

 

許多移民為了尋找更好的經濟機會而遷移。富裕國家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促進全球經濟公平:

 

* 透過投資、援助和公平貿易政策支持低收入國家的永續發展。

 

* 建立夥伴關係,以促進高移民率地區創造就業機會並改善生計。衝突、獨裁政權和迫害是強迫移民的根源。

 

全球團結包括:

 

* 加強維和努力和衝突解決機制。
* 促進民主治理和保護人權。
* 為逃離迫害的難民提供庇護和安置計畫。

 

在一個日益相互連結的世界中,全球團結不僅僅是道義上的要求:也是確保移民成為共同繁榮和永續發展的強大引擎的務實必要性。

 

每週收到《伽弗洛什週刊》。點擊此處註冊。

《亞洲 – 社會:對 2025 年國際移民的思考》一文首先發表在泰國 Gavroche 上。



Sourc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