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前駐泰國大使 Ioan Voicu 的地緣政治編年史
「當中國覺醒時,全世界都會顫抖。 » – 拿破崙,1816 年,當時他流亡到聖赫勒拿島。
思考今天的中國
根據 Worldometer 對聯合國最新數據的彙編,截至 2024 年 12 月 23 日星期一,中國目前的人口為 1,417,773,202 人。有理由相信,2025年,中國將繼續成為世界舞台的焦點。這就是博格丹·J·戈拉爾齊克(Bogdan J. Góralczyk)的著作《習近平時代的中國新長徵》中所學到的內容,該書由 Marcin Pędich 翻譯,Peter Lang Group AG 出版。
其精裝版有 248 頁,日期為 2025 年。實踐中,其特徵是自我主張和權力展現。
該書的作者博格丹·戈拉爾奇克(Bogdan J. Góralczyk)是一位前大使、教授、資深波蘭漢學家和政治學家,他的研究優點是使用了大量的中文參考書目,包括中共官方文件(本書共有262 個條目) )。
本專欄將聚焦在中國在國際關係中新的全球角色。
相關方面
博格丹‧戈拉爾奇克 (Bogdan J. Góralczyk) 解釋了本書的中心思想:「了解中國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幾十年前,我們可以忽視它,將其視為另一個專制、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共產主義實體,但無論你喜歡與否,我們都不能忽視這個全球第二超級大國及其最近的大膽目標、建議和願景。現在是更多地了解中國這個重要的全球話題的時候了。 »(數位版第 11 頁)
在介紹他的深入研究時,作者邀請讀者相信「在中國共產黨及其魅力非凡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支持下,我們在中國擁有連續的權力,習近平是這艘船的領導者。」自2012年11月以來,史無前例的經歷和改革轉型的激烈進程依然存在,仍處於新生狀態,即正在創造和考驗之中。
迄今為止,這種現象為中國帶來瞭如此巨大的成功和變化,以至於我們不得不考慮,一方面,古老而持久的文明有可能重建和復興,另一方面,中國將再次繁榮昌盛。的中央王國。只是,這一次,不只是在他自己的地區,而是在全球。這個國家不僅可以成為一個經濟和商業中心(它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地位),而且還可以成為一個技術、創新和文明中心,這是一個國家有意識地發展的軌跡,因為這是它想要和渴望的。 »(第14-15頁)一個簡單的事實說明了一切:2018年,中國超越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風能生產國。 (第 111 頁)
我們沒有足夠的篇幅來分析這本內容豐富、資料詳實的書的全部內容,因為它是從其章節的複製中浮現出來的,象徵性的標題如下:為什麼是習近平?權力:冒充國家的文明;核心圈:新經濟學與技術專制;外圈:中國治還是與中國治? ;習近平與中國戰略傳統;中國2022:新時代。然而,我們將詳細關注中國的外交政策,因為其當前的方向已經並將繼續對我們的星球產生更強大、更明顯的影響。
所審查的書中首次在理論上引用了中國外交政策,引述了波蘭學者、《毛澤東眼中的世界》一書的作者 K. 馬科斯基 (K. Makowski) 的話。中國外交政策的理論基礎(1949-1976),Dom Wydawniczy Duet,托倫 2005 年。
在態度方面,博格丹·戈拉爾奇克認為,「因此,令人遺憾的是」美國和中國「現在正在使用相同的策略:不妥協,並以嚴厲的措辭提出自己的推理和論點。喬·拜登政府已經放棄了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但實際上在外交政策中保留了這一口號,特別是對中國的政策。現在,這與官方媒體和宣傳大力宣揚的中國信念相衝突,即中國已經足夠強大,不會讓任何人對它發號施令。 »(第 226 頁)
同時,作者也很現實地斷言:「當然,中美關係並不能窮盡像中國這樣的新興超級大國的全部關係。當地學術界甚至出現了一個獨特的研究分支,談論「大國關係」…中國與其鄰國的關係:日本、韓國或東協 — — 並且不僅僅是在 TPP 或 RCEP 的背景下 — —都特別重要。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關鍵的聯盟,或者更確切地說,用他們的話來說,是與俄羅斯和伊朗的「發達戰略夥伴關係」。也必須分析它們與印度、特別是澳洲的關係,隨著真正的緊張、爭議甚至衝突的出現,這種關係變得更加複雜。 (第 228-229 頁)
東協被認為是大國的聚集地,因此在許多方面都敏感或至關重要……在中美爭議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其戰略重要性顯著增加。 (第 229 頁)
引用嚴學通一篇題為《變強》的文章。新的中國外交政策,發表於《外交》,第 1 卷。 100,第 4 期,2021 年 7 月/8 月,第 100 頁。 40-45,Bogdan J. Góralczyk 補充了另一位著名國際事務專家、北京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教授的有趣言論。在此背景下,他提出了兩個基本設想:1.不斷地「微妙而謹慎」地考驗美國的實力和霸權,以鄧小平所倡導的「平衡外交」為例;2. 2. G2內與美國達成協議。 »(第 258 頁)
我們正在討論的這本書的作者恰當地提到了澳洲作家凱文·拉德。陸克文在 2022 年出版的一本題為《可避免的戰爭》的書中警告說,“中美之間的任何地區戰爭都可能在世界各地引發真正的地震性地緣政治變化。”因此,陸克文提出以下解決方案:「在外交政策、經濟和安全關係的各個方面允許最大程度的競爭,同時在固定的政策保障範圍內這樣做,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衝突和戰爭的風險。 »(第 310 頁)
博格丹·戈拉爾奇克承認:「這聽起來不錯,但危機已經是事實,顯然沒有政治意願來建立適當的「政治保障措施」。雙方都追求各自的目標,但這些目標往往是矛盾的 — — 不僅在台灣問題上。正如美國專家傑西卡·陳·維斯所言,雙方更關心的是為衝突做好準備,而不是共同努力應對挑戰。 Weiss 正確地將這種方法描述為「有風險的零和遊戲」(第 310 頁)。對此,轉載了一份重要的參考書目:Chen Weiss,《中國陷阱》。美國外交政策與零和遊戲的危險邏輯,《外交》,2022年9月至10月。
對此,博格丹·戈拉爾齊克本人認為,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這種碰撞無異於一場「大災難,因為這將導致兩個最重要的經濟、商業和日益增長的國家之間的對抗」。世界上的技術參與者。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會在這樣的對抗中失敗。這就是為什麼即使規模不大,也值得嘗試尋求對話、聯繫和共識。我們能在中國及其他地區做到這一點嗎?今天很難判斷,即使這方面的預後不是最好的。 »(第 310 頁)
亨利·基辛格關於中國未來外交政策最著名的一句話是:「中國尋求避免直接對抗,同時逐步提升自身影響力,往往旨在實現有利於其長期利益的力量平衡。這準確地反映了基辛格在其多部著作中對中國戰略行為的解讀和審慎的外交政策方針。
結論
可以說,即使對中國的外交行為進行選擇性分析,也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世界或多或少地被一種好鬥的精神所主導,有時甚至被『戰狼外交』所主導,並被支持、推動的民族主義所主導。毫不奇怪,外界對這一點的看法非常明確和消極,中國迄今為止在境外的總體正面形象最近迅速下降就證明了這一點」(第280頁)既令人興奮,又與當前的全球動態高度相關。
Bogdan J. Góralczyk 總結的結論值得我們充分關注。事實上,正如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後所表明的那樣,習近平希望實現他的夢想,以及他所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公民的夢想。他要最終告別災難和屈辱的不好記憶,進而實現“中華復興”,從而使中國重新躋身幾個世紀以來的強國行列。然而,作者寫道,「這種假設需要解決方案——對北京來說是積極的——不僅是在已經發生的香港問題上,在目前正在發生的南中國海問題上,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台灣問題’上,這一問題尚未發生。
我們可以假設,到 2025 年,全世界將經歷“有趣的時代”,用中國經常引用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整個地球。
閱讀:《習近平時代的中國新長徵》作者:Bogdan J. Góralczyk,Marcin Pędich 翻譯(Peter Lang Group Editions)
每週收到《伽弗洛什週刊》。點擊此處註冊。
後亞洲-地緣政治:如何看待今日的中國?首先出現在 Gavroche 泰國。
- 報道指加州山火或由縱火引起 - 23 1 月 2025
- 緬甸 – 衝突:若開邦空襲:28 名戰俘喪生 - 23 1 月 2025
- 緬甸 – 衝突:中國聲稱已透過談判達成停火 - 22 1 月 2025